当前位置:

公共文化须守住惠民原则
  • 来源:佛山日报
  • 发布时间:2016-03-21

 

 

    三水将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,重点完成51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创建,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,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。

  俗话说:仓禀足而知礼节。三水通过村居农家书屋、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,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这样的民生情怀得到了居民认同。更多文艺资源向社区、村居、学校等基层倾斜,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精神盛宴,文化和文明的种子根植于民众内心,丰富了一个城市丰满的文化内涵。

  一直以来,农村公共文化几乎呈荒漠状态,三水乘势而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,目的就是要让农村民众需要有广阔舞台自娱自乐、展示自我风采。而文化民生除了建好社会阅报栏、文化室等,还必须及时雨给群众文艺“造血”,针对村庄、小区等民众的兴趣、爱好,牵头组建书法、养生、体育、文艺等兴趣小组或表演队,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培训、场地等支持。如今,农家书屋、职工书屋工程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,不仅丰富了职工和村民业余生活,更是传播文明和知识的阵地。

  但建好还要管好,文化设施不能浪费。像在一些农村地区,农家书屋闲置现象突出,要不图书更新少、报纸成了旧报,甚至有的变身麻将馆等,既有经费不足的原因,更有认识不足而放任自流的因素,而说到底还是管理不善的短板亟需克服。送知识、文化和娱乐下基层,关涉资金、管理人员配备、责任细化、考核问责等层面,必须有明确规定,引入村民的评估,真正能够促进居民“富脑袋”。

  当然,在基层“种”文化,诸如乡村志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民间习俗等人文基因,必须做到保护与创新,适当引入民意间资本盘活存量,适当的开发、活化未尝不可。让传统文化活起来,选择喜闻乐见的项目,依托编撰乡土教材,将传统文化、特色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特色教学的多元体系,也可打造文化创意项目,与旅游、表演嫁接,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

  三水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公益性是底线,但也要多管齐下促进文化生根发芽、蓬勃发展,特别是要与呵护乡村珍贵的人文肌理同步跟进。市民有了长久的精神家园,自然提升获得感。

  (文/卢俊安)